心理学与行销

09/10/2012 11:52:00

 

一般的行销活动都是这样,从大海般的数据中,发展出传播策略方向和企画案,执行企划案时,再根据定期的数据统计,微调执行技巧。由于习惯了“数据会说话”的观念,我们常会忽略一件重要且基本的事情:心理。许多研究报告显示,人类是一种非更理性的动物,如果能运用非理性行为的预测,行销策略会更精准更成功。以下,将分享四个可应用于行销的心理学思考点:

1. 得到vs.失去(Loss vs. Gain)
有一种理论称“损失厌恶性”(Loss Aversion),同样数量的损失所带来的痛苦,是获得所带来的快乐两倍之多,可见人们面对“失去”的情境,心理波动远大于“得到”的情境。

那我们该怎么运用这种心态至沟通技巧及行销策略?假设你在逛街时,一位推销员向你推销防晒乳液:
说法一:如果你使用防晒乳液,你的肌肤会光滑剔透,而且可以避免阳光的伤害!
说法二:如果你没有使用防晒乳,你的肌肤受到紫外线的伤害后,会导致你死亡!
是不是很明显的,说法二更能打动你购买防晒乳液的欲望?设计一个避免失去的选择,远甚过一个可以获得的选择。

2. 情绪与决策(Emotion and Decision)
人们的情绪掌管所有的决策,并且有合理化自己的决定的趋向。人们的选择及决定往往是情绪化且不理性的,但碰到需要和他人解释清楚自己的决策时,客观的“论点”或是“事实”就成最佳的辅助工具。

“论点”或是“事实”对于决策并没有太大的作用,而是在合理化决策时发挥功效。就如同你买了一部车,解释了一堆理由:因为它的性能、它的马力、它的让人满意的碰撞测试结果、它的价格等因素,其实你只是单纯认为这部车很帅,并且让开车的你重回青年时的帅气。

3. 动机性推理&同质性(Motivated Reasoning and Homophily)
改变人们的心意其实非常困难,根据确认偏误理论(Confirmation Bias),人们都会倾向于寻找能支持自己理论或假设的证据,而忽略对于不能支持自己理论或假设的证据。那我们该如何改变人们的心意?

人们一直在找寻自己的归属感与认同感,用事实或证据来转变他人的思想可能会适得其反。所以相反的,运用人类的同质性,使用对方喜欢的方式,亦或是信赖的人,来传递新资讯让对方接受。

4. 社会认同(Social Proof)
社会认同就是一种群体的影响力。人们都具有“从众性”,个人往往会被众人的观念影响着。如何运用对我们行销策略的“社会认同感”呢?简单来说,不要指正人们的个人不良行为或加以指导。而是告诉他们,其他人已经存在的行为,充分运用“从众性”,藉以引导人们做出和大众一致的选择和行动。

根据上述,你是否已更进一步了解人类的行为及思考模式?

无论是何种的行销模式中,都涉及一连串人的行为及互动。如果我们能更了解自己,更深入了解人类的思考逻辑,并将这些学问应用在未来的行销策略上,相信更多的有效的创意及沟通技巧将可从中被激发出来。


2012-9-10